1474940843501.jpg

为什么Google可以全民创新?而我们就得做减法呢?


过去十余年,Google几乎一直是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典范。从搜索引擎、协调工具、安卓系统,到无人驾驶,等等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。


而这些成就也经常被归功于Google的创新文化,即宽松的管理风格,舒适的工作环境,鼓励工程师的创新思维,尤其是允许工程师拿出20%的工作时间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工作。


有很长一段时间,国内外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的科技公司,有不少都在尝试学习Googel 的创新文化,并常常以此作为面向工程师人群时的招募利器。


当然,每当资本市场陷入低谷,各种鸡蛋西红柿也会砸向这种“任性”文化,并举出大量的装逼速死,狼性文化永生的案例。甚至连一向以工程师文化自诩的百度也一度举起了狼性文化的大旗。


互联网是适合创新文化的行业,也是必须不断创新的行业。


一个产品,从创意、需求、实现、部署,有时候也许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并被验证。


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,互联网是一个在快速新陈代谢,快速进化的生态圈,谁进化得慢,谁就可能随时变成弱者。


鼓励创新有时是双刃剑


创新必须快速迭代、快速试错,但这是有巨大代价的。尤其当这个快速变化没有在一个确定的方向上时,创新就成了布朗运动。所以在创投圈里,我们又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是“专注”,或者也称之为“做减法”。


为什么Google可以全民创新?


而我们就得做减法呢?


精力分配上的二八原则被大家低估了


每个人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,其实际的精力投入是很难按时间来衡量和分配的。背后必须有精密运行的执行文化为基础。而这部分文化很不性感,所以通常是被评论者、甚至学习者选择性的忽略了。


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天壤之别


Google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在众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垄断性的优势。TA有足够的财力、物力、人力来支持更多无特殊目的的创新。


放眼国内,即使是BAT这样的巨头企业,依然还面临着各个垂直领域的惨烈竞争。加上业务的地域性分布不均,因此也大多采取专注化路线,把创新更多纳入到系统化的轨道上来。


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,更是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足够专注的细分领域之内。大多数情况下,面对巨头的竞争,ALL IN一个突破点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也是前途未卜。那些路边的野花,该别采还是别采了吧。


专注不代表不创新


作为初创企业,面对的是巨头们的强大优势,可以做的只能是弯道超车,这就是创新。初创企业必须在一个点上形成局部优势,从而形成自己的加速度,积累自己的优势。


而作为行业领导企业,TA们要考虑的更多是如何巩固自己的领导者地位,如何避免被追赶者超越。从策略上通常需要的是跟随策略。用自己的优势资源,防止后来者的弯道超车。


而Google无疑已经走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。即系统化地为程序员创造创新环境,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,让创新萌发在自己体内。虽然成本高,但确实是一种最为霸道的保持持续领先的战略,同时也赢得了极好的行业口碑。


假如一家初创公司很不幸的和Google成了竞争对手,那么你的策略必定要:


第一躲开他们已经投入了80%精力的业务


第二投入120%去跟他们20%的努力方向去竞争


第三碰碰运气,看看有啥没有被发现的创新机会。


其他领域,以此类推。


巨头撒大网,一边保持核心业务领先,一边把各种新兴领域都拢在自己手里(不是自己做,也可以投资),这是巨头保持先进性的策略。这个时候,他们最高兴的就是竞争对手也大撒网,而最害怕则是那些专注的匕首型的公司。


无论是技术领域还是商业领域,只有专注才能领先,只有领先才有资格发散。领先后则必须发散,同时必然导致机构的效率降低,这才会给后来者机会。


所以世界是公平的,机会永远存在,就怕还没长大就染上了富贵病。


总有那么一些鸡汤处于似是而非的边缘,左看TA有理,右看TA也有理,就是到自己身上,就都变成无厘头了。